水城社区 - Kitchener, Waterloo, Cambridge & Guelph 华人的网上家园
   论坛首页   滑铁卢黄页   滑铁卢租房   滑铁卢房产市场 
Open in thread -->     

AI写的 (水城百事)

by 匿名, Monday, June 09, 2025, 11:02 @ 匿名

由“专”到“传”,必须经过“转”吗?
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。有学者用“专”“转”“传”来概括当下三类文章:专业文章(“专”)、通俗传播文(“转”)、广泛流传甚至传世之作(“传”)。他认为,“专”文可以成为“转”文,而大众在海量“转”文中,又渴望遇到“传”文。由此引出一个问题:从“专”到“传”,是否必须经过“转”?我认为,“转”常常是“专”走向“传”的桥梁,但它不是唯一的路径,也不是必要的前提。

首先,“转”文在现实中确实起到了重要的桥接作用。许多原本晦涩的专业知识,借助通俗语言、故事化表达、图文结合的形式,成功破圈,走进大众视野。比如钟南山院士的医学研究,若只是停留在专业期刊上,普通人难以理解;但通过媒体采访、短视频解读等形式,这些研究成果得以广泛传播,甚至被视为公共知识,达到“传”的层级。这说明,“转”具备放大影响力、激活公众认知的功能。

然而,若认为“专”到“传”必须经过“转”,就过于绝对了。在现实生活中,也存在许多直接由“专”成为“传”的例子。典型如鲁迅的《呐喊》《彷徨》等文学作品,本质上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专业性,但由于其文字的力量、情感的张力与历史背景的共鸣,直接打动了不同层面的读者,在未经过“转”化的情况下便成为“传”世之作。再如,爱因斯坦的相对论,虽然极其专业,但因其颠覆性与科学史意义,即便普通人难以完全理解,其核心思想依然被广泛知晓,直接进入文化语境,成为“传”。

从另一个角度看,“转”有时甚至可能成为“传”的障碍。为了迎合传播,“转”文常常追求轻快、通俗,甚至牺牲深度与复杂性。当“专”被过度“转”化,失去了原有的思想锋芒和批判精神,就难以达到“传”的高度。例如,一些哲学思想或历史研究成果,在自媒体平台上被“快餐式”解读后,虽然广为流传,却失真严重,难以形成真正有价值的公共记忆。

因此,从“专”到“传”,是否经过“转”,应视内容特质、传播环境与受众需求而定。对一些依赖公众理解的科学、社会议题,“转”是通向“传”的现实路径;而对于本身具有文学性、思想深度或历史价值的作品,未必非要借助“转”才能“传”。

总之,我们不应机械地设定“专—转—传”的路径。更重要的是,尊重内容本身的价值,找到最适合它走向读者的方式。在信息日趋碎片化的今天,愿我们在纷繁“转”文中,仍能守护那些值得“传”的思想光芒。

  78 views

关注水城微信, 实现微信发帖,搜索。微信号:kwcg519, 或公众号搜“水城百事”


登录后可以通过微信/Facebook/Twitter/email进行分享

Complete thread:

 RSS Feed of thread




1329271 Postings in 193845 Threads, 2660 registered users, 184 users online (3 registered, 181 guests)
滑铁卢华人|KWCG生活论坛-Kitchener, Waterloo, Cambridge & Guelph华人的网上家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