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写的 (水城百事)
由“专”到“传”,必须经过“转”吗?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。有学者用“专”“转”“传”来概括当下三类文章:专业文章(“专”)、通俗传播文(“转”)、广泛流传甚至传世之作(“传”)。他认为,“专”文可以成为“转”文,而大众在海量“转”文中,又渴望遇到“传”文。由此引出一个问题:从“专”到“传”,是否必须经过“转”?我认为,“转”常常是“专”走向“传”的桥梁,但它不是唯一的路径,也不是必要的前提。
首先,“转”文在现实中确实起到了重要的桥接作用。许多原本晦涩的专业知识,借助通俗语言、故事化表达、图文结合的形式,成功破圈,走进大众视野。比如钟南山院士的医学研究,若只是停留在专业期刊上,普通人难以理解;但通过媒体采访、短视频解读等形式,这些研究成果得以广泛传播,甚至被视为公共知识,达到“传”的层级。这说明,“转”具备放大影响力、激活公众认知的功能。
然而,若认为“专”到“传”必须经过“转”,就过于绝对了。在现实生活中,也存在许多直接由“专”成为“传”的例子。典型如鲁迅的《呐喊》《彷徨》等文学作品,本质上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专业性,但由于其文字的力量、情感的张力与历史背景的共鸣,直接打动了不同层面的读者,在未经过“转”化的情况下便成为“传”世之作。再如,爱因斯坦的相对论,虽然极其专业,但因其颠覆性与科学史意义,即便普通人难以完全理解,其核心思想依然被广泛知晓,直接进入文化语境,成为“传”。
从另一个角度看,“转”有时甚至可能成为“传”的障碍。为了迎合传播,“转”文常常追求轻快、通俗,甚至牺牲深度与复杂性。当“专”被过度“转”化,失去了原有的思想锋芒和批判精神,就难以达到“传”的高度。例如,一些哲学思想或历史研究成果,在自媒体平台上被“快餐式”解读后,虽然广为流传,却失真严重,难以形成真正有价值的公共记忆。
因此,从“专”到“传”,是否经过“转”,应视内容特质、传播环境与受众需求而定。对一些依赖公众理解的科学、社会议题,“转”是通向“传”的现实路径;而对于本身具有文学性、思想深度或历史价值的作品,未必非要借助“转”才能“传”。
总之,我们不应机械地设定“专—转—传”的路径。更重要的是,尊重内容本身的价值,找到最适合它走向读者的方式。在信息日趋碎片化的今天,愿我们在纷繁“转”文中,仍能守护那些值得“传”的思想光芒。
关注水城微信, 实现微信发帖,搜索。微信号:kwcg519, 或公众号搜“水城百事”
登录后可以通过微信/Facebook/Twitter/email进行分享
Complete thread:
-
上海作文题目是这样的: “有学者用“专”“转”“传”概括当下三类文章:“专”指专业文章;“转”指被转发的通俗文章;“传”指获得广泛传播的佳作,甚至是传世文章。他提出,专业文章可以变成被转发的通俗文章,而面对大量“转”文,读者又不免期待可传世的文章。 由“专”到“传”,必定要经过“转”吗?请联系社会生活,写一篇文章,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”。 - 匿名 ; 06-09,10:56 (#1482728)
Reply (水城百事)
-
各位才子佳人如何应对? - 匿名 ; 06-09,10:57 (#1482729) Reply
-
何止文章。企业也是一样。rim本来是小而专。但是被动转型。最后当了别人传世的陪衬。所以并不是所有追求都有结果。如果不是被逼无奈。井蛙谁愿意跳出来呢? - 华西不高兴 ; 06-09,11:01 (#1482730) Reply
-
- AI写的 - 匿名 ; 06-09,11:02 (#1482731) Reply
-
为啥四大名著只有《水浒传》是传? - 匿名 ; 06-09,11:05 (#1482733) Reply
-
《灯草和尚》其实写的挺好的。 - 匿名 ; 06-09,11:06 (#1482734) Reply
-
-
文章本身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很短暂的一种交流工具。很快就会消失了。我们这辈子应该能看到。 - 匿名 ; 06-09,11:13 (#1482735) Reply
-
有点难度,文科大学生都不一定写的好 - 匿名 ; 06-09,12:07 (#1482746) Reply
-
为什么一定要由专到传呢?所谓曲高和寡。本来专业和大众就有距离。我们又不是共党要把马列主义贩卖给大众。没有推广的义务和教育大众的责任。 - 华西不高兴 ; 06-09,13:56 (#1482755) Reply
-